导航菜单
    返回列表

    关于联考、校考,不得不提的三个误区

    2017-12-13     

    随着各省联考的临近(结束),是否应该参加校考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最近有很多同学都在问各种学校的问题,我这里先统一做一个回答:


    1、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院校尚未更新招生简章,因此我没有办法明确告诉你哪所学校你可以考,哪所你不能。

    待最新的简章公布后,塔夫驿站会将所有校考院校(美术校考)统一做成“索引”,让你1分钟以内浏览完一所大学的关键信息,省时又省力。简章发布的时间点一般集中在12月下旬~2月下旬,目前朋友圈流传的很多“招生简章”并不完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公告的性质,没有必要牵扯过多精力,安心画画比啥都强。

    2、“2018不考速写的院校大全”、“2018承认各省美术联考的985、211名校”、“联考不过线,你还可以报考这些大学”…诸如此类的总结接下去你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百度一下就会发现,过去几年里每年都有这样的文章,除了换了下标题,内容几乎一字不改。每所大学、甚至每个专业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年份录取政策都有可能不同,这种不经考证的“总结”现阶段参考意义不大,甚至还会误导学生。

    3、我只负责制作美术校考院校(不论在哪个省)的索引,按照联考招生的学校就不做了。比如浙江工业大学已经公布了最新的招生简章,但是承认所有省份联考成绩,像这样的大学你们高考之后再研究也完全来得及。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去年承认联考的所有学校录取数据可以在塔夫驿站综述文章页面查阅,其它省份目前我手中资料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没有核准之前不敢贸然发文,还请见谅。

    是否要参加校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问。说参加吧,又不知道你专业课能不能过;说不参加吧,说不定就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最明哲保身的说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却又等于啥都没有说。很多艺术生都有一个习惯:遇事喜欢问别人,见人就问,也不一定就听,但总觉得多问问不会有坏处。可是意见多了,难免就不好抉择,我的思路向来是“授人以渔”,我先提示每年美术生和家长特别容易犯的几个错误,至于最终怎么选择,还是请各位读者自决。


    误区一:本末倒置

    要不要参加校考,本质上是一个美术专业的问题,可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在咨询文化课的老师。班主任、校长、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各种专家,几乎每个人都问,就是不问近在咫尺的专业老师,别笑,这是实情。诚然,文化需求在校考选择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但充其量也只是“否决权”,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


    前面的文章我曾讲过,校考跟联考比,通过率要低很多,常常是十来个人才拿到一张合格证,所以校考注定是广种薄收的。不同于联考的“文化定生死”,校考的关键性战役是专业考试,只有拿了合格证才能续写后边的故事,而你能不能拿到合格证,没有人比你的专业老师了解得更清楚。


    有同学说,问专业老师他就不停的和我说一定要参加校考,其他的啥都不讲,那是因为你不会问。就好比你跑到苹果店里问店员自己应不应该买个IphoneX,人家当然会说你应该买,要不然他的老板就要给他“小鞋”穿了。你问的问题就有点儿这个味道,不是对方不愿意回答,是你的问题让他没有办法表达其它的观点。我给你个建议,下次你这样问:

    “老师,你觉得我适合考国美,还是川美?”

    “老师,我想考中国传媒大学,以我现在的水平看机会大不?我应该怎么练比较好?”

    “老师,我想要学设计,有没有以前的设计高分卷能帮我指导一下?”

    ……

    诸如此类,要让你的问题具体化,让对方可以回答,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他的学生比别人的学生考得好,注意不是浮夸的奉献精神,就是单纯的“老子的学生要比别人考的好”,所以他哪怕是再累,也会四处翻阅资料,尽心帮你解答。至于说最终要不要参加校考,了解得多了,难道你自己还不会判断么?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根据文化课的分数来判断自己应该考哪些学校,看上去“高明”,其实也是本末倒置了。几乎任何一位专业老师都有擅长的一方面,也有他不太擅长的地方。选择院校的第一要素首先是要跟着你的专业老师的长处走,比如你的老师素描静物很强,那么素描考静物的学校你通过的概率就会比较高;如果你的老师特别擅长教设计,那你就应该在加试设计的学校中做出选择。校考不同于联考,试题变化很大,差的老师只会教你背套路,而好的老师可以引导你进步的方向。最大化“利用”好你的老师,而不是自己闷着头傻画。


    凡是打电话给我咨询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我一般会反客为主,先问你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哪个画室的?在谁的班里的?学画有多长时间了?平时画室里考试大概排多少名?很简单,这样我可以对你的专业水平大致有一个认知,而且这个认知比你自己描述的“我专业中等”,“我专业比较弱”要有价值得多。不同的画室有不同的主攻方向,而建议也必须要符合你的切身情况,我从来不会抛开专业问题不论,只按文化课的成绩给人推荐学校,这样并不科学。所以,咨询之前请务必先自行探讨专业的可行性,我只负责在专业可行的范围内进行文化筛选,至于怎么问,我不是已经教过你了么?



    误区二:忽略重要的客观条件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说一个烟鬼听说吸烟会导致肺癌,他不信,于是自己做了一项社会调查,一共采访了10000人,发现吸烟并且患有肺癌的有17个人,而不吸烟同样患上肺癌的却有31人,于是他得出了不吸烟更容易得肺癌的结论,之后继续悠哉乐哉的做他的瘾君子。

    细心的同学肯定能发现,他没有给出吸烟的和不吸烟的各自人数,就直接拿患肺癌的人数当患癌率来计算了,而事实上社会上还是不吸烟的人数居多,除过分母之后我相信结论一定是反过来的,这个就是忽略了重要的客观条件导致的错误结论。


    故事人人都看得懂,可是换到生活中很多人就看不懂了,比如常常有老师说:“你看,如果你联考80分,想上杭州师范大学的话文化课至少要考到550分(浙江考生)以上,可是中国美术学院校考,如果你专业课是210分(大致相当于满分的80%),文化只要400分就能上了,所以说校考的机会是不是就大多了?”和上边的故事道理相同,他混淆了联考80分和国美210分这二者在专业难度上的差别,美术高考本来就是专业文化此消彼长的关系,400分上国美完全有可能,可你也要有那个本事考到那个专业分数。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本人反对参加校考,事实上我还是蛮支持校考的,因为很多同学是“考亦可、不考亦可”,按联考走八成是三本,校考虽然不一定能过,至少是一次机会,就算真没过回过头来也还是读三本,还不如趁着年轻搏一把,别给自己留下遗憾。我只是反对盲目“追”某些文化课要求低的学校,比如清华美院的美术学专业,直接按照专业成绩录,文化课有个450分就足够了(去年浙江433,别的省就更低了),可是,你确定你能拿得到名次靠前的合格证么?专业优先录取的学校往往也意味着校考竞争特别激烈,你很可能在半途就折戟沉沙。


    选择学校时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唯数字论,2017年是浙江高考志愿改革的第一年,很多家长看着前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断定”孩子已经有二本可以读了,校考不考了,回家学文化课踏实。尽管当时几乎杭州所有的艺考媒体都在呼吁尽可能参加校考,今年的机会会比往年大得多,可是没有用,家长只相信数字,有些孩子甚至是含着眼泪被拖回去的,结果录取结果一出来,联考学校普遍涨50分以上,中国美院却实实在在录取了浙江省849个人,比往年多录了300多人,这还只是国美一所校考学校。


    这个就是典型的忽略重要客观条件,数字代表的只是过去,高考制度变了,考生分数也变了,但中国不是只有你浙江一个省份,还有其它的省份没有变,摆在眼前这么大一个“便宜”放着不占,就相当于拿亚当·斯密那套理论去治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国库早晚会被外国人掏空。


    同理,每年联考分数出来的时候又有一大票的家长坐不住了,我家孩子联考分数这么低,校考能过得了么?要我说,联考是“背”出来的,考得不好,不一定是你的功底不行,还可能单纯就是因为你“懒”。每年都有联考70多分的学生考上国美,每年也都有联考90分以上的考生校考一个没过,如果我们抱着一个联考分数去判断能通过哪些学校,也是犯了数字至上的错误。


    塔夫驿站做的是基于数据的分析,但数据谁都可以拿来用,这是社会资源,又不是说谁发明的专利,但更重要的部分是后边的“分析”。数字不等于科学,准确也不意味着正确,在选择校考学校时,还请各位家长和同学务必注意综合考量。



    误区三:把目的当成结果

    我老是喜欢拿最低工资标准举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老板总是希望能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但工会阻止了这一调整,最低工资法让企业再也雇不起员工,只能减产甚至破产。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这个就叫经济危机;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里,企业会用脚来投票,比如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公司都跑到中国来了。


    我无意评判政策的可行性与否,但是与公众表现相关的政策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比如最低工资法实际上反而增加了失业率,并没有起到保障工人基本收入的作用,当然,学过经济学的家长可能会说从长远来看,这会提高民众接受教育、培训技能的倾向,让社会劳动力水平上升,是的,这个就是国家战略的问题了,但是眼前,我们得先接受现实。


    参加校考是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就可以通过,同样常有家长认为,回家多学两个月文化课,考到500分可以读什么什么大学,这个也是假设。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只和学习时间成正比。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越强,正相关性越强;老师的教学方法越先进,所需的时间就越少。极端的情况下,一个非常顽皮好动的孩子,就算你给他安排了五个月,很可能他只认真学了两个多月,剩下的时间就没有心思念了,成绩说不定还不如最后两个月再开始学来的更好。


    再比如,江西省今年提高了艺术类出省线,肯定会引导一部分考生放弃校考,改为回学校学文化课,可是试问,他们真的会好好利用这五个月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学校一般不怎么关心艺术生,画室里都是被老师天天耳提面命盯着画的,回学校一旦解了套,画面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早回去的人未必就考得上,留下来校考的倒说不定捡了个大便宜(校考人少了),所以今年承认江西省联考的学校分数线很可能不升反降。提高出省线的目的是提高艺术生文化素质,结果却可能是录取率的下降,大学招不满学生就会减招,计划少了,美术生就会少,恶性循环,最后国家干预,强制调整指标给江西,最终艺术生的文化素质不光没有提高,说不定反倒下降了。


    有同学说了,国家不是一直这样调整经济的么?对,经济周期短,经济体对国家政策的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早上刚公布杭州地铁五号线的终点是大江东,中午大江东的房价就涨了(苦笑),而招考报考,最快的响应速度也要到明年,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政策文件,而是从考试院,到高中,到画室,到学生,到家长整个教育体系观念的转变,这个里边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就好比去年的浙江改革,我认为浙江省教委已经做了非常多的铺垫工作了,连我这种无名小卒都被拉去调研了,可是结果呢,普通生80个平行志愿滑档率还是高达8%。改革最好的方式是“小步快跑”,这次江西省的改革,个人始终认为,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好了,回我们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目的和结果划等号,家长担心孩子的文化课很正常,但不代表多学两个月就一定有效果。寄希望于补课老师或培训机构也很正常,但并不意味着花钱越多效果就越好。如果你问我哪家培训机构比较靠谱,我觉得塔夫就挺好的o(╯□╰)o因为你问了我一个我没有办法给出其它答案的问题,或许你应该这样问,“针对孩子们最后几个月的文化学习,塔夫教育是怎么安排的?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



    讲个小故事。~~

    “王老师,我按联考可以考什么大学?”

    “很多很多大学。”

    “请讲得具体一点!”

    “请问得具体一点!”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同学都能心领神会,问一个问题的成本是很低的,可是没有用心思考过的问题,问了基本也等于白问,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你们的专业和文化学习。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美院附中集训营学业规划
    王老师:159-6887-5795
    王老师:138-1098-6430
    周老师:183-6838-6159

    杭州新塔夫教育培训学校
       0571 - 8760 - 2000    

    

  1. 附中集训营

  2. 塔夫教育
  3. 在线客服
    求学热线
    057187602000

    微信公众账号
    
    COPYRIGHT © 2021 塔夫美院附中考前培训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1165号

    浙ICP备12034361号-1